七律 重阳六首
鸿雁1958
七律 重阳(一)
金秋九月又重阳,满目黄花大地香。
云淡天高风送爽,山青水碧景呈祥。
茱萸遍插祈身健,菊酒盈杯祝寿长。
回首前尘如梦影,登峰望远意飞扬。
翻译
金秋九月(农历)再次迎来重阳节,满眼望去,大地上金黄色的菊花盛开,香气四溢。
天空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微风送来阵阵凉爽。山峦青翠欲滴,水流清澈碧绿,景色呈现出吉祥美好的氛围。
人们遍插茱萸,祈求身体健康,杯中盛满菊花酒,祝愿长寿安康。
回首过去的日子,仿佛如同梦境一般虚幻缥缈。而此刻登上山峰,远眺远方,心境开阔,思绪飞扬。
赏析
从艺术角度赏析这首关于九月重阳的现代诗,我们可以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深远的意境、精炼的语言以及真挚的情感,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意象的丰富与融合:
诗中“金秋九月又重阳,满目黄花大地香”一句,通过“金秋九月”、“重阳”、“黄花”、“大地香”等意象,不仅点明了时间背景,还描绘了重阳节菊花盛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
“云淡天高风送爽,山青水碧景呈祥”则通过“云淡天高”、“风送爽”、“山青水碧”、“景呈祥”等意象,进一步描绘了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自然美景,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
意境的深远与美好:
诗中“茱萸遍插祈康健,菊酒盈杯祝寿长”一句,通过“茱萸遍插”、“祈身健”、“菊酒盈杯”、“祝寿长”等意象,不仅表达了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还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
“回首前尘如梦影,登峰望远意飞扬”则通过“回首前尘”、“如梦影”、“登峰望远”、“意飞扬”等意象,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而美好。
语言的精炼与优美:
诗中语言简洁明快,意象鲜明,节奏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满目黄花大地香”、“云淡天高风送爽”等句子,都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优美表达。
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诗中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的节日景象和习俗,还通过“祈身健”、“祝寿长”等词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回首前尘如梦影”一句也流露出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感慨。这些情感的表达都显得真挚而深沉,使全诗更具感染力。
综上所述,这首关于九月重阳的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深远的意境、精炼的语言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展现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七律 重阳(二)
独对秋风思旧岁。重阳佳节意阑珊,
渊明酩酊东篱翠,子美萧条落日残。
霜染黄花空自艳,露凝红叶更添寒。
谁人识得登高景,且把茱萸醉眼看。
翻译
独自面对秋风,我不禁思念起过去的岁月。在重阳这个佳节里,我的心情惬意而放松。
想象着陶渊明醉倒在翠绿的东篱下的菊花丛中,那份悠然自得;又想到杜甫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萧条孤寂。
秋霜让菊花更加鲜艳,却也只是孤芳自赏;露水凝结在红叶上,更添了几分寒意。
有谁能够真正懂得登高望远的景致呢?不如就手把茱萸,带着几分醉意去欣赏这番秋色吧。
赏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诗的开篇“独对秋风思旧岁”,寥寥几字便勾勒出一个独立、怀旧的人物形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重阳佳节意阑珊”则进一步点明主题,通过佳节与情绪变化的描写,强化了诗人内心的自适与坚强。
用典巧妙,寓意深刻:
“渊明酩酊东篱翠”一句,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不仅描绘了重阳赏菊的场景,还隐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子美萧条落日残”则借杜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坎坷、世事无常的感慨。
景物描写,生动细腻:
“霜染黄花空自艳,露凝红叶更添寒”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重阳时节秋霜、红叶、黄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这些景物不仅反衬出诗人的内心的强大,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结尾巧妙,余韵悠长:
“谁人识得登高景,且把茱萸醉眼看”两句,以反问和自述的方式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世人不解自己登高之意的无奈,又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
结尾的“且把茱萸醉眼看”更是点睛之笔,将诗人对重阳佳节的独特理解和情感寄托于醉眼朦胧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凝练,韵律和谐:
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每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诗歌的意境又富有韵律感。
诗歌的押韵和节奏也十分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诵。
综上所述,这首诗在情感表达、用典寓意、景物描写、结尾处理以及语言韵律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七律 重阳(三)
层林尽染逢佳节,金菊飘香满画楼。
遍插茱萸思故里,遥看雁字写离愁。
东篱把酒怡心醉,南岭登高赏日游。
岁岁重阳人未老,唯留诗韵共千秋。
翻译
树林尽被秋色层层染遍,恰逢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金黄的菊花盛开,香气弥漫了整个装饰如画的楼阁。人们到处插上茱萸,以此寄托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远远地望着天空中雁群排成的字形,仿佛它们也在书写着离别的哀愁。在东边的篱笆旁手执酒杯,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又登上南边的山岭,尽情享受这重阳登高的乐趣和秋日的景色。每年的重阳节到来,人仿佛永远不会老去,唯有那些留下的诗句和韵味,能够与时间共存,流传千古。
赏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现代文翻译的诗作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与美感,同时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了重阳佳节的独特魅力。以下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赏析:
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诗作开篇以“层林又染逢佳节”描绘出重阳时节秋意浓浓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随后通过“金菊飘香满画楼”进一步渲染节日氛围,使画面更加生动。而“遍插茱萸思故里,遥看雁字写离愁”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哀愁,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诗作的语言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如“层林又染”、“金菊飘香”、“遍插茱萸”、“遥看雁字”等短语,既简洁明了,又富有诗意。同时,诗句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感。
画面感强,情景交融:诗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将重阳佳节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东篱把酒怡心醉,南岭登高赏日游”两句,不仅描绘了重阳登高的习俗和赏菊饮酒的乐趣,还通过“怡心醉”和“赏日游”等词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诗作更加生动感人。
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诗作的结尾“岁岁重阳人未老,唯留诗韵共千秋”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虽然岁月流转,人易老去,但诗歌的韵味却能穿越时空,流传千古。这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的赞美,也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现代文翻译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重阳佳节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七律 重阳(四)
又逢佳节菊花黄,遍插茱萸忆故乡。
霜染枫林红叶醉,风摇荻岸白鸥翔。
登高眺远思千古,把酒吟诗赋九章。
岁岁今朝情意厚,孟嘉落帽笑重阳。
注释
“孟嘉落帽笑重阳”:这里引用了古代文人孟嘉在重阳节宴会上帽子被风吹落,却毫不介意、依然谈笑风生的典故。孟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才学和风度著称。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文人的洒脱和豁达,也寓意着重阳节的欢乐和祥和。
翻译
又到了这个美好的节日,菊花绽放着金黄色的光芒,家家户户都插上了茱萸,这让我深深怀念起远方的故乡。
秋霜给枫林披上了一层红装,红叶如同沉醉了一般绚烂,微风吹过芦苇岸边,白鸥在空中自由翱翔。
我登上高处远望,思绪飘向了遥远的过去,手举酒杯吟诵着诗篇,创作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
每年的今天,情感都格外浓厚,就像孟嘉在重阳节因风吹落帽而留下的那抹洒脱的笑容,让这个节日更加充满欢乐与温馨。
赏析
从艺术角度赏析这首融入典故的七律重阳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意象的选取与营造
菊花黄:开篇即以鲜明的色彩描绘了重阳时节菊花的盛开,既点明了时令,又营造了一种清新、高雅的氛围。
霜染枫林红叶醉:通过“霜染”和“红叶醉”两个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重阳时节枫林的美景,红叶如火,醉人心扉,与菊花的黄色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重阳节的自然画卷。
风摇荻岸白鸥翔:这一意象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增添了一种灵动和生机,使得整首诗在静谧中不失活力。
2. 典故的运用与情感表达
孟嘉落帽笑重阳: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文化底蕴,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喜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孟嘉的落帽不羁,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百态时的从容与洒脱。
赋九章:通过这一象征性的语言,诗人表达了自己在重阳佳节之际,有感而发,创作诗篇的才情和意境。这不仅是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也是对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深情厚谊。
3. 结构与韵律的和谐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而富有变化,首联点题,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重阳节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则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深情厚谊。
在韵律上,这首诗遵循了七律的平仄格律,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4. 情感的真挚与深远
整首诗情感真挚,无论是对重阳节的喜爱,还是对故乡的思念,都表达得深沉而细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引用典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上既含蓄又深刻。
综上所述,这首七律重阳诗在意象的选取与营造、典故的运用与情感表达、结构与韵律的和谐以及情感的真挚与深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它不仅是一首描绘重阳佳节美景的诗篇,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人生态度的佳作。
图片
七律 重阳(五)
秋光渐老近重阳,月照西楼映晚霜。
半夜歌声融落叶,三更酒气荡回肠。
飘零异域思归计,幻作风云返故乡。
满院茱萸添喜色,家园小径乐徜徉。
翻译
秋天的景色渐渐显得萧瑟,重阳节即将来临,月光洒落在西边的楼阁上,映照着夜晚的寒霜。
半夜时分,悠扬的歌声似乎与飘落的树叶融为一体,而三更时分,酒香四溢,让人心潮澎湃,回肠荡气。
身处他乡的我,心中满是归乡的思绪,仿佛能化作风云,瞬间飞回遥远的故乡。
院子里,茱萸花盛开,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漫步在家园的小径上,内心充满了欢乐与自在。
赏析
从艺术角度赏析这首《七律·重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意境营造:
诗的开篇“秋光渐老近重阳”,以“秋光渐老”描绘出季节的变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同时“近重阳”则点明了节日的临近,为全诗奠定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月照西楼映晚霜”一句,通过“月照”与“晚霜”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夜晚景象,既表现了秋夜的寒意,又增添了节日的静谧与神秘。
情感表达:
“半夜歌声融落叶,三更酒气荡回肠”两句,通过“歌声”与“酒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歌声与落叶的融合,暗示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而酒气的荡回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不平。
“飘零异域思归计,幻作风云返故乡”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身处异乡,心中满是归乡的渴望,这种情感通过“幻作风云返故乡”的想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表达。
意象运用:
诗中多次运用了典型的秋日意象,如“晚霜”、“落叶”、“茱萸”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还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满院茱萸添喜色”一句,通过“茱萸”这一重阳节的传统意象,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感,每句诗都经过精心雕琢,既符合七律的格律要求,又富有音乐美与节奏感。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想象等,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情感与意境的融合:
诗人在描绘秋日景象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思绪,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通过“飘零异域思归计”与“幻作风云返故乡”的对比与想象,诗人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节日的氛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这首《七律·重阳》在意境营造、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以及情感与意境的融合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七律 重阳(六)
红叶曲溪秋色满,远山来客喜重阳。
枝间小鸟嬉多只,头顶鸣鸿越几行。
霜径去年枫展韵,露阶今日桂凝香。
白云何晓游人意,片片迟迟不过梁。
翻译
红叶覆盖的溪流边秋色浓郁,远道而来的客人欢喜地庆祝着重阳佳节。
树枝间有多只小鸟在嬉戏玩耍,而天空中大雁的叫声伴随着它们排列成行飞过头顶。
去年铺满霜的小路两旁,枫树展现出迷人的风韵,今年露水打湿的石阶上,桂花凝聚着芬芳。
白云啊,你似乎不明白游人的心意,为何一片片悠然自得,迟迟不肯飘过山梁?
赏析
这首诗从艺术角度赏析,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秋日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重阳佳节的喜悦之情。
首先,诗的开篇“红叶曲溪秋色满,远山来客喜重阳”以红叶、曲溪、秋色和远山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秋日背景,同时以“来客喜重阳”点明了节日的氛围,使得整首诗的主题和基调得以确立。这里,红叶和秋色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远山则增添了画面的深远感,共同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秋日景象。
接下来,“枝间小鸟嬉多只,头顶鸣鸿越几行”通过小鸟嬉戏和大雁南飞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细节和动感。小鸟的活泼可爱和大雁的秩序井然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循环。
在“霜径去年枫展韵,露阶今日桂凝香”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联想的手法,将去年的枫韵和今日的桂香进行对比,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又突出了不同季节的特色和韵味。同时,霜径和露阶的描写也增添了画面的清冷和湿润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最后,“白云何晓游人意,片片迟迟不过梁”以白云的悠然自得和游人的期待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里的白云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情感,与游人形成了有趣的互动和对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秋日画卷;二是运用了对比、联想等手法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三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时间,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