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街巷深度游 暑期火出圈
厦门历史文化公益游不断升温,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本报记者 林雯 吴燕如
8岁的李峻谚迷上了街巷游。自7月百年中山路街巷文化研学公益活动启动后,他已经参加了3期。探访厦门市中山路“龟之戏”雕塑时,带队老师教大家的“摸龟首,起大楼”闽南话口诀,他很快就朗朗上口。他的奶奶邵女士很惊喜:“这种玩法特别好,能让孩子多了解厦门的历史文化。”
近期,我市历史文化公益游览活动不断升温,新线路、新玩法更多了,开启文化传承新范式。市民游客通过形式多样的深度游,探索现代化城区中的历史文脉,不断加深文化认同和城市情怀。
【变化】
非遗、美食等文化元素融入
定制化和主题式公益游览大增
7月,由中华街道为8岁-14岁孩子打造的暑期主题街巷游启动。每周两期公益活动,几乎都是一开放报名就“秒空”。
一张原创手绘地图,立体式呈现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和特色美食。跟着这张地图,上周末,20个孩子开启百年中山路街巷文化研学之旅。
在一路游览鹭江宾馆、侨批展厅、黄则和花生汤店、第六菜市场、“城记·中山路”展示厅的过程中,带队老师、国家高级导游员洪海樵将建筑和美食串联起来,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中山路历史文化故事,充分调动大家的好奇和兴趣。
在侨批展厅门口的铜像雕塑前,11岁的郑哲渊仔细观察两位铜像人物的不同之处,并在得知身份后感叹:“原来侨批是这样来的。”八十载未搬迁的黄则和花生汤店亦是鲜活教材,孩子们在重温《落花生》经典篇章中,了解美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渊源。
洪海樵说,暑期主题街巷游文化研学公益活动是专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主办方不仅专门设计了地图,还在4条线路中加入龙舟模型制作、南音、皮影戏、茶桌仔等非遗体验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不允许跟团。
随着暑期旅游高峰的到来,我市在挖掘并推动更多历史遗迹开放的同时,还将非遗技艺、美食文化、特色民俗等融入游览线路,不断推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公益游览服务。
近期,除研学团,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定制路线外,我市各单位还推出百年中山路、抗战足迹打卡·厦门Citywalk、“一路追光”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带等主题游路线,场次增多、供给更充足,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游览需求。
【观点】
吸引更多游客加入
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市历史文化公益游服务迎来“多点开花”,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在深度文化体验中,感受厦门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市民林蕾缨和旅途中认识的新朋友,组建历史文化游发烧友微信群,他们共享信息,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游览活动。“上周我去了同文顶,讲解很精彩,我知道了很多建筑背后的故事。希望未来有更多精品游、深度游,让更多人加深对城市的了解。”林蕾缨说。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老街建筑研究专家曾谋耀认为,我市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历史文化公益游服务就是很好的参与方式。“通过活动的广泛开展,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民俗、非遗体验等宝贵资源充分结合起来,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结合带队走街串巷的经验,曾谋耀认为,目前游客对厦门历史文化公益游服务的知晓率还不够高。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试点,打造经典游览线路的同时设置固定宣传点,让更多来厦游客知晓并参与厦门的公益文化游览服务。同时,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相关部门可以牵头打造更专业的志愿团队,提供更高品质的讲解与体验服务。
炒股配资时间,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